舞陽縣保和鄉袁集村特色民宿“咱家院子”。記者 焦海洋 攝
記者 張晨陽
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聯合省直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了“聚焦十大戰略 共繪出彩河南”網絡主題宣傳系列活動。6月21日至22日,該系列活動之“鄉村振興看河南”重大主題采訪活動在我市舉行。央媒、省級主流媒體和相關商業平臺網站等30余家媒體的記者組成的采訪團,以“鄉村振興看河南”為主題,深入鄉村、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探訪我市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經驗。
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舞陽縣保和鄉袁集村,采訪團的記者走進民宿“咱家院子”。一株株挺拔的竹子,在微風吹動下沙沙作響。院內的青菜,長勢喜人。屋內老式收音機、茶幾、長條桌子、老式木床等,讓人想起以前的美好時光。“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都撥動了我的心弦,讓我想起老家。真是太有意境了。”采訪團的一名記者說。
整潔的道路兩旁,樹木郁郁蔥蔥。一條小河穿村而過,流水聲悅耳動聽。農耕博物館和王文元故居,讓人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赌X閣》《河南墜子》等節目極具地方文化特色……采風團成員的目光,被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深深吸引。他們拿出手機、相機、攝像機等,記錄下我市鄉村的可喜變化。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賈湖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賈湖田園綜合體項目,依托賈湖文化,集文化觀光、科普教育、休閑體驗、品牌展示、農業生產等功能于一體,以賈湖考古遺址保護區為核心,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推動“酒、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田園綜合體項目園區,一座座排列整齊的溫室大棚蔚為壯觀。走進溫室大棚,采訪團的記者們感到一絲清涼:相比大棚外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大棚內氣溫較低。無土栽培的生菜、小番茄、熱帶水果……大棚里處處透著科技范兒,采訪團的記者紛紛點贊。
打造食品產業新生態
在雙匯屠宰分割車間,自動致暈機、自動開胸機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有序運轉,一頭生豬被分割成200多種產品。肉制品加工生產線上,滾揉制餡、灌裝、高溫殺菌、烘干、包裝等生產工序都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采訪團的記者們拿出手機,記錄下雙匯放心肉的生產過程。
“從2020年7月開始,雙匯對標國際一流,對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的生產工藝、信息系統、環保系統等進行改造升級,引進了荷蘭、丹麥、奧地利、西班牙的世界一流設備,實現了全流程生產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既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確保了產品質量。”雙匯發展副總裁周霄告訴采訪團的記者。“雙匯發展實施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新浪網的牛琰說。
小食品,大產業。衛龍集團生產的一袋袋看似不起眼的辣條,不僅熱銷全國各地,甚至以高出國內市場10倍的價格遠銷海外。
辣條、溏心鹵蛋、魔芋爽……在衛龍集團產品展廳,各式各樣、包裝精美的產品令采訪團的記者胃口大開,爭相品嘗。
“將小食品做成了‘大文章’!衛龍集團從一根辣條開始,逐步成長為集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辣味休閑食品企業。漯河食品產業真的很厲害。”鳳凰網記者鄧呈嬌說。
數字化技術賦能種植業
一方水土養一方“椒”。
在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采訪團的記者看到多種辣椒制品,如辣椒段、辣椒粉。
“我們臨潁辣椒最大的優點就是香!一種美味食品,往往需要使用多個產地、不同風味的辣椒。我們臨潁的辣椒,因其特色受到廣大食品企業的歡迎。海底撈、衛龍等知名品牌產品里都有‘臨潁辣’。”臨潁縣潁山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偌飛說。
“臨潁種植辣椒,使用了很多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使用第二代無人播種機、施肥機、收割機等數字化設備,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員工工作強度。在5G技術支持下,哪里需要什么肥、哪塊田缺了多少水,一目了然。這樣的科學種田,應該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方向。”環球網記者深有感觸地說。
采訪團的記者還走進臨潁縣瓦店鎮大李村采訪。這里隨處可見帶著鄉土氣息的老物件。村民的新居,多是在保留鄉愁元素的老舊房屋基礎上改造的。
在臨潁縣南街村,采訪團的記者參觀了豆制品生產線、面制品生產線等。
兩天時間,省內外的媒體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漯河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活力。漯河堅持“產、城、鏈、園、人、文”一體推進,聚焦“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同步發力,匯聚了大量食品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形成生機勃勃的產業生態圈。采訪團的記者們紛紛表示,將通過鏡頭和文字,讓更多的人了解漯河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責編:瘦馬